7 | 0 | 11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慈善力量发挥补充作用的重要制度场域。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既是提升救助资源统筹整合能力、响应多元救助需求、推动社会创新及培育社会联结等方面的功能补充,也是其在制度环境中不断调适并实现能动演化的发展选择。其在政府主导的格局下,慈善参与逐渐形成行政吸纳、社会创新、政策驱动和深度融合四种互动模式。当前,慈善参与社会救助的效能仍面临认知和信任基础不够充分、参与机制不畅和技术赋能不足等挑战。需以提升民生福祉为共识目标,强化制度衔接的系统集成,推动服务类救助的专业化供给,充分激发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实践效能,助力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
Abstract:Social assistance is a key domain withi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here philanthropic actors play a supplementary role. Their participation not only enhances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ssistance resources, meets diverse needs, drives social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s social bonds, but also represent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adaptation and active evolution with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 Under a government-led framework, philanthropic engagement has gradually formed four interactive patterns:administrative incorporation, social innovation, policy-driven participation, and deep integration. However,the ef fectiveness of such engagement remains limited by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public awareness and trust, weak participation mechanisms, and limited technological support.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philanthropic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ssistance, it is crucial to build consensus around improving people's well-being, reinforce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through systemic integration, advanc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ervice-based assistance, and optimiz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of participating 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s.
(1)林闽钢:《中国特色社会救助制度论纲》,《社会政策研究》2025年第1期。
(1)郑功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评估与政策思路》,《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1期。
(2)周沛:《协同治理视角下社会救助模式与机制创新》,《江淮论坛》2017年第1期。
(3)郑功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评估与政策思路》,《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1期。
(4)郑晓齐、宋忠伟:《我国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论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4期。
(5)谢琼:《贫困治理:中国慈善组织的实践与发展》,《社会保障评论》2017年第4期。
(1)谢琼:《中国网络慈善的创新价值与未来发展》,《社会保障评论》2022年第3期。
(1)谢琼:《中国社区慈善的独特价值、既有实践与未来发展》,《中州学刊》2025年第2期。
(2)林闽钢:《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国民政》2022年第6期。
(3)林闽钢:《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高效协同》,《瞭望》2023年第43期。
(4)谢琼、谷玉莹:《结构-机制-行动:社区慈善及其内生动力的发展机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17页。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18-121页。
(3)李飞龙:《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和建国初的社会救济》,《公益时报》,2019年5月7日第16版。
(1)周秋光:《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慈善事业70年发展进程及其思考》,《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1)朱铭来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评估——基于复合维度的发展指数测算》,《保险研究》2022年第10期。
(2)《水滴公司2024年Q2财报:营收6.76亿元,连续10个季度盈利》,经济网:https://www.ceweekly.cn/company/2024/0905/454302.html,2025年2月1日。
(1)高静华、张鹏飞:《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协同联动机制与困境:以J县医保防贫应用为例》,《兰州学刊》2024年第1期。
(1)谢琼、谷玉莹:《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需要构建新型政社关系》,《社会治理》2020年第12期。
(1)谢琼:《公益慈善数字化的现实审视与未来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22期。
(1)谢琼:《规范慈善服务:我国慈善立法不可或缺》,《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6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32.9;D632.1
引用信息:
[1]谷玉莹.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入场逻辑、实践样态与优化路径[J].社会保障评论,2025,9(03):146-157.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益慈善助力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3STA024); 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创新领军人才项目“中国特色的慈善理论与知识体系建构”(1233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