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gaojisousuo advsearchresultpage gaojisousuocharts
标题 关键词
作者 作者单位
通讯作者 基金
DOI 栏目
摘要
时间范围 -
重 置 检 索   简单检索

文献

排序: 时间 相关度 下载频次 被引频次
专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优化

长期护理保障的中国道路: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到全面建制

王宗凡;

失能风险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产生的新社会风险。为应对失能风险,我国开展了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这一探索经历了从地方自行探索到国家自上而下推动试点的发展过程。在经历较长时间的试点之后,我国最终明确要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筹资、待遇等基本政策框架,建立并完善标准体系和经办管理机制。此外,长期护理保险必须与照护服务供给协同发展才能充分实现保障功能,长期护理保险只是“保基本”,更充分保障还需要发展商业保险、护理补贴、社会慈善和社会互助,多层次护理保障需要相互衔接、协同发展。

2025 年 04 期 v.9 ;
[下载次数: 16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协同效应研究——兼论构建整合型老龄健康福利体系

刘晓婷;

构建整合型老龄健康福利体系是满足老年人全周期康养需求、增强福利制度内部耦合性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浙江省Y县长期护理保险和医疗保险结算数据,分析了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协同效应,以及长期护理保险机构照护和居家现金补贴两种保障模式的优化。研究发现:第一,长期护理保险显著降低了医疗费用、医保基金支出和个人医疗负担;第二,长期护理保险不同待遇保障模式中,正式机构照护和居家现金补贴分别使失能老年人医疗费用下降3.8%和3.1%,但后者的制度运行成本更低;第三,机制分析表明,机构照护和居家现金补贴分别通过缩短次均住院时长和减少住院次数降低了医疗费用。文章为优化老龄健康福利体系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

2025 年 04 期 v.9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研究”(24ZDA092)
[下载次数: 10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社会福利

中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序列与精准供给

张恒源;

中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居家老人养老服务需求严重错位。基于系统综述法与主题分析法,本文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序列依次排列为医疗健康服务、家庭替代服务、失能照护服务、个人辅助服务。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东、中、西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序列不一致,大量服务为无效供给,且服务的可及性和个体特征对四类服务利用的影响存在差异。基于服务精准递送、结构精准匹配、群体精准吻合的精准供给概念模型,本研究发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存在供给缺失与供给过剩并存、供需低水平均衡、偏离目标群体等问题。建议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制定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政府责任清单,建立需方补贴制度以提高居家老人的支付能力。

2025 年 04 期 v.9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动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18JZD045)
[下载次数: 13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综论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数字化转型与社会保障制度适应性改革

陈斌;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制度支撑。然而,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数字化”的转型路径不同,中国面临的是工业化与数字化的双重转型叠加,其对就业结构与财富分配格局的冲击更为剧烈,亦对现有以工业社会为基础构建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适用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系统性挑战。为应对新兴风险,社会保障制度亟需围绕保障对象、体系结构、制度功能、筹资机制与治理方式等核心维度进行适应性改革,即从选择性向全民保障扩展,从碎片化管理走向系统性风险治理,从风险补偿向能力建设投资转变,从传统缴费制迈向缴税制,从粗放式管理转向数字化治理。只有实现制度、技术与人力资本的协同演进,才能有效吸纳和再分配“数字红利”,进而更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2025 年 04 期 v.9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科学术社团资助重大项目“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24SGA001)
[下载次数: 9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社会福利

智慧养老的“不可能三角”:技术、伦理和财政张力的制度困境与治理路径

周凤华;

本研究以“不可能三角”理论为结构框架,系统揭示智慧养老制度中服务效率、伦理可接受性与财政可行性三重目标之间的结构性张力。通过对武汉、重庆、杭州三地11家智慧养老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实地调研,识别出五种典型的制度张力嵌入类型,并归纳出三类张力调和机制。研究发现,不同机构在治理逻辑、资源禀赋与制度安排上呈现显著差异:技术优先型与财政压缩型机构存在服务脱节与伦理嵌入不足问题,而体制嵌入型、多元协同型与伦理强化型则分别展现出张力吸收、协同分担与价值嵌入等调和路径。本文构建了“张力识别-机制匹配-制度调节”的治理策略框架,既拓展了结构张力模型在社会服务研究中的理论适用性,也为智慧养老政策的类型化治理提供了可行的实践参考。

2025 年 04 期 v.9 ;
[下载次数: 7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社会救助

分层分类模式下医疗救助支出预测与政策优化

周佳卉;朱铭来;

进入后脱贫时代,医疗救助面临既要“扩围”又要“增效”的政策目标,亟待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政策调整。本文利用宏观数据与CHFS微观数据,识别并预测2024—2035年各类医疗救助对象人数,从资助参保和医疗费用补助两方面构建测算模型,对各类救助对象的救助支出进行预测。随后,从调整救助人群界定标准、强化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和调控门诊住院救助结构三个方面设置优化方案,比较各项政策参数调整后对资金规模与财政负担的影响。测算结果显示,未来救助对象数量会逐渐减少,而医疗救助资金规模会持续扩张,基本医保与大病保险的保障水平、是否开展普通门诊救助、住院率和医疗费用增速对于医疗救助支出规模的影响最大,政策优化需要整体对各项参数进行系统调整。

2025 年 04 期 v.9 ; 国家医疗保障局委托项目“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实施情况总结评估”
[下载次数: 5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专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优化

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理论逻辑与政策选择

张盈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是对我国人口结构加速老化、社保改革持续深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等现实要求的主动回应。在社会互助共济的福利文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要求、高质量起步的制度条件、解决社会性住院的时代紧迫性的前提下,我国选择社会保险型长期护理保障模式,经过8年多试点,在制度覆盖、筹资待遇、保障范围、实施进度、制度重点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差异。针对当前推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面临认识不统一、筹资机制、失能等级评估和护理服务递送等方面的堵点难点,本文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实施应保尽保、创新机制手段、坚持实事求是等基本遵循,并对系统协同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高质量发展提出措施建议。

2025 年 04 期 v.9 ;
[下载次数: 11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综论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基本发展规律

黄冠;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社会保障的基本发展规律。通过批判性梳理学界对社会保障发展规律的理论解读,明确了生产力进步在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对社会保障本源进行更深入探讨的必要性。在回顾社会保障制度演化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现代生产方式对传统保障体系的冲击。研究认为,社会保障的创设与发展是人类对“安全需求”的社会化和制度化回应,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的生产力革命背景下,理解这一基本规律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有效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类共同的安全需求,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2025 年 04 期 v.9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制度优化研究”(24BSH17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研究”(23JZD020)
[下载次数: 3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社会救助

中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差距、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张亚玲;

逐步缩小低保标准城乡差距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全国300多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统计方法考察我国城乡低保标准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使用面板Tobit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序维度上,低保标准逐步从城乡有别走向城乡一体化,且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但进度有所放缓;空间维度上,邻近城市的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存在正相关性、溢出效应明显、聚集态势显著。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水平的提升与邻近城市间的“福利竞争”是推动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其中,共享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东部、中部地区,“福利竞争”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地方财政自给能力能够强化共享发展的正向作用,稀释“福利竞争”的影响。未来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完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形塑良性“福利竞争”关系,提升社会救助公平性;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5 年 04 期 v.9 ;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供需匹配视角下河南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2024CSH023)
[下载次数: 6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国医疗救助筹资的横向公平性:基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分析

惠文;

筹资公平是医疗救助制度实现起点公平的重要基础。基于2013—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集中指数等不平等测度指标及分解方法,本研究系统测度了我国医疗救助的筹资公平性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医疗救助筹资呈现显著的“亲富性”横向不公平特征,地方财政能力差异是区域筹资不平等的主要贡献因素;中央转移支付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筹资的区域失衡,但其调节力度仍存在明显不足;中央财政筹资责任弱化及资金分配中扶弱性指标权重偏低,制约中央财政的调节效能。动态趋势显示,2018—2020年脱贫攻坚关键阶段,中央财政筹资责任的强化显著提升了其均衡效应,但全面脱贫后呈现回调态势,导致其公平性改善的可持续性不足。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建议从合理划分筹资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有效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医疗救助的筹资公平性。

2025 年 04 期 v.9 ;
[下载次数: 3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