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 0 | 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制度支撑。然而,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数字化”的转型路径不同,中国面临的是工业化与数字化的双重转型叠加,其对就业结构与财富分配格局的冲击更为剧烈,亦对现有以工业社会为基础构建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适用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系统性挑战。为应对新兴风险,社会保障制度亟需围绕保障对象、体系结构、制度功能、筹资机制与治理方式等核心维度进行适应性改革,即从选择性向全民保障扩展,从碎片化管理走向系统性风险治理,从风险补偿向能力建设投资转变,从传统缴费制迈向缴税制,从粗放式管理转向数字化治理。只有实现制度、技术与人力资本的协同演进,才能有效吸纳和再分配“数字红利”,进而更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 sound and comprehensiv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erves as a crucial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However, unlike the pathway of "industrialization followed by digitaliz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 is experiencing a dual transformation in which industrial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are overlapping and proceeding in parallel. This dual transition exerts more profound impacts on employment structures as well as wealth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it poses systemic challenges to the applicability, fair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a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riginally designed for an industrial society. To address these emerging risks, China'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must undergo adaptive reforms across key dimensions,including coverage scope, institutional architecture, policy functions, financing mechanisms, and governance models. Specifically, it requires a shift from selective to universal coverage, from fragmented management to integrated risk governance, from risk compensation to investment in capacity building, from a contribution-based to a tax-based financing model, and from extensive management to refined digital governanc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only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technologies, and human capital can the "digital dividend" be effectively absorbed and redistributed, thereby providing stronger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realizing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1)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求是》2023年第16期。
(2)郑功成:《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社会保障评论》2023年第1期。
(3)习近平:《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求是》2022年第8期。
(1)曾德麟等:《数字化转型研究:整体框架与未来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21年第5期。
(2)韩保江、李志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管理世界》2022年第11期。
(3)林闽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性发展之道》,《社会保障评论》2023年第1期;魏礼群等:《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笔谈)》,《社会保障评论》2023年第6期。
(4)黄其松:《数字时代的国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0期;高奇琦:《国家数字能力:数字革命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5)Sebastian Becker, Digital Structural Change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 the 21st Century, Deutsche Bank Research,2019;柏培文、张云:《数字经济、人口红利下降与中低技能劳动者权益》,《经济研究》2021年第5期。
(6)Seth D. Harris, Alan B. Krueger, A Proposal for Modernizing Labor Laws for Twenty-fi rst-century Work:The Independent Worker, The Hamilton Project Discussion Paper, 2015, No.10;娄宇:《平台经济从业者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法学研究》2020年第2期;汪敏:《新业态下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的检视与选择》,《社会保障评论》2021年第3期。
(7)何文炯:《数字化、非正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评论》2020年第3期;席恒:《融入与共享: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实现路径》,《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郑功成:《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的逻辑关系及福利中国建设实践》,《社会保障评论》2022年第1期。
(8)吴清军、李贞:《分享经济下的劳动控制与工作自主性——关于网约车司机工作的混合研究》,《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4期;陈龙:《“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6期。
(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官网: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1804/t20180426_158452.htm,2018年4月26日。
(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官网: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408/P020240830315324580655.pdf,2024年8月27日。
(1)王永钦、董雯:《机器人的兴起如何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经济研究》2020年第10期。
(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官网: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401/t20240109_469903.htm,2024年1月9日。
(3)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2024年)》。
(4)[美]杰里米·里夫金著,王寅通等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166-188页。
(1)[英]米努什·沙菲克著,李艳译:《新社会契约:重系21世纪公民与社会的纽带》,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第24-25页。
(2)易舒冉:《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人民日报》,2023年3月27日第1版。
(3)诸大建:《U盘化就业:中国情境下零工经济的三大问题》,《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7期。
(4)周文、韩文龙:《数字财富的创造、分配与共同富裕》,《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10期。
(5)沙烨:《跨越财富鸿沟:通往共同富裕之路》,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年,第85-90页。
(6)朱琪、刘红英:《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前沿进展与综述》,《中国人口科学》2020年第2期。
(7)沙烨:《数字财富鸿沟:数字控制与资本控制的叠加效应》,《文化纵横》2021年第5期。
(1)徐朝辉、王满四:《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员工薪酬的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2022年第9期。
(2)王永章:《智能革命的“财富分配悖论”及其破解路径——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考察论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3)沙烨:《数字财富鸿沟:数字控制与资本控制的叠加效应》,《文化纵横》2021年第5期。
(4)黄再胜:《数字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与分配》,《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3期;何哲:《数字剩余价值:透视数字经济体系的核心视角及治理思路》,《电子政务》2021年第3期。
(5)朱海龙,邓海卓:《社会保障制度: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创新发展》,《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1)林义:《数字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转型的理论空间新拓展》,《社会保障评论》2024年第6期。
(2)陈斌:《从风险的制度化到制度化的风险:数字经济时代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爱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日本),2020年。
(3)陈斌:《从风险的制度化到制度化的风险:数字经济时代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爱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日本),2020年。
(1)IBM价值研究院:《面向未来、重塑技能: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技能风暴》,IBM价值研究院官网:https://www.ibm.com/downloads/documents/cn-zh/10a99803fc2fdcdb,2018年2月10日。
(2)王星、王春璇:《从工业劳动到数字劳动:劳动过程变迁与理论探索》,《新视野》2023年第6期。
(3)高和荣:《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保障:新挑战与新路径》,《社会保障评论》2021年第3期。
(4)范世明:《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变迁与就业促进功能扩展》,《社会保障评论》2024年第4期。
(5)胡拥军、关乐宁:《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探究》,《改革》2022年第4期。
(6)余澍:《面向数字经济的失业保险适应性变革:理论逻辑与制度探索》,《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
(1)谢晖、胡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过劳”问题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2)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伴随长期压力体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
(3)童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
(4)班小辉:《我国跨境远程工作劳动争议的制度挑战与对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
(5)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20年,第217—219页。
(1)郑功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论纲》,《社会保障评论》2024年第1期。
(2)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践、路径偏差与制度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实施评估报告》,《社会保障评论》2024年第5期。
(3)席恒:《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保障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社会保障评论》2023年第1期。
(4)黄再胜:《数字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与分配》,《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3期。
(5)邱风:《人民热评:收入超千万,报税未达5000元,如此网红该凉凉!》,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4/1219/c436867-40385576.html,2024年12月19日。
(1)杨东、刘昭:《加密数字货币的风险分类监管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
(2)王也:《数字鸿沟与数字弱势群体的国家保护》,《比较法研究》2023年第5期。
(3)Pedersen John Storm, Wilkinson Adrian,"The Digital Society and Provision of Welfare Servi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2018, 38(3).
(4)杨立雄:《数字化转型与“创造性破坏”:社会保障数字治理研究》,《社会保障评论》2023年第5期。
(1)刘涛:《电子化时代的社会保障:新经济与“去形态化福利”——以德国工业4.0为例》,《社会政策研究》2018年第2期。
(2)陈斌:《数字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研究进展》,《保险研究》2022年第3期。
(3)宋建、王怡静:《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就业机遇还是替代危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文本分析的证据》,《中国软科学》2024年第4期。
(4)胡拥军、关乐宁:《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探究》,《改革》2022年第4期。
(5)王立剑:《新业态背景下社会保险制度包容性研究:认识、审视与调适》,《社会保障评论》2023年第4期。
(6)Bin Chen, et al.,"The Disembedded Digital Economy:Social Protection for New Economy Employment in China,"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20, 54(7).
(7)李胜蓝、江立华:《新型劳动时间控制与虚假自由——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研究》,《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6期。
(1)鲁全:《生产方式、就业形态与社会保险制度创新》,《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2)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共享用工平台上从业人员劳动就业特征调查分析》,《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年第4期。
(3)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共享用工平台上从业人员劳动就业特征调查分析》,《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年第4期。
(4)郑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社会保障评论》2022年第6期。
(1)蔡继明:《走出灵活就业社保困境的路径选择》,《社会保障评论》2024年第1期。
(2)席恒:《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保障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社会保障评论》2023年第1期。
(1)张浩淼:《新业态、新风险与社会保障的适应性改革》,《改革与战略》2019年第9期。
(2)陈斌:《国外数字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的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1)李聪:《“金税四期”背景下智慧税务的构建与实现》,《地方财政研究》2022年第8期。
(2)郑功成:《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社会保障评论》2021年第1期。
(3)付文林、周珂:《对以社会保险“费改税”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思考》,《税务研究》2021年第2期。
(4)高庆波:《中国社会保障税费之争三十年》,《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1)胡继晔:《社会保障征缴的税费之争与改革方向》,《学习时报》,2017年4月14日第2版。
(2)习近平:《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求是》2022年第8期。
(3)翟绍果:《数字化转型中社会保障的结构改革与制度创新》,《社会保障评论》2025年第2期。
(4)林义:《数字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转型的理论空间新拓展》,《社会保障评论》2024年第6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F49;D632.1;D61
引用信息:
[1]陈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数字化转型与社会保障制度适应性改革[J].社会保障评论,2025,9(04):56-73.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科学术社团资助重大项目“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24SGA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