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89 | 196 | 86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零工经济已经成为日益普遍的新业态。新业态经营模式的特殊性导致新就业形态中从属性劳动关系模糊化,进而使从业人员游离在劳动法调整范畴之外,其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权益受到直接影响。只有放弃传统劳动关系的路径依赖,以守正创新的思路重塑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才是应对新业态发展对劳动力市场挑战的最佳选择。
Abstract:The gig economy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atform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new business model. Employer-employee relationships have become ambiguous due to new business models,leaving some workers unprotected by the labor law and directly af ecting their labor protection and social insurance rights. To avoid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raditional labor relations and to construct more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labor and social insurance policies with innovative ideas are reasonable response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se new business models.
(1)中国就业促进会:《新就业形态》,《中国就业》2017年第11期。
(1)张成刚:《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第19期。
(2)Sarah A.Donovan,et al.,"What does the Gig Economy Mean for Worker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16,5.
(3)Kennedy Joe,"Three Paths to Update Labor Law for the Gig Econom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2016,18.
(4)De Stefano Valerio,"The Rise of the Just-in-time Workforce:On-demand Work,Crowdwork,and Labor Protection in the Gig-economy,"Comparative Labor Law & Policy Journal,2016,37(3).
(5)参见 ILO,Non-standard Employment around the World:Understanding Challenges,Shaping Prospects,Geneva,2016.
(1))Zhou Irene,Digital Labour Platforms and Labour Protection in China,ILO Working Paper,2020,11.
(2)可能是劳动关系,也可能是民事雇佣关系。
(3)参见 ILO,The Role of Digital Labour Platforms in Transforming the World of Work,Geneva,2021.
(4)国家信息中心:《2016—2021年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http://www.sic.gov.cn/News/557/10779.htm,2021年2月19日。
(5)参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滴滴就业体系与就业数量测算》,2019年9月。
(6)参见美团研究院:《2020年上半年骑手就业报告》,2020年。
(1)王全兴、王茜:《我国“网约工”的劳动关系认定及权益保护》,《法学》2018年第4期。
(2)Zhou Irene,Digital Labour Platforms and Labour Protection in China,ILO Working Paper,2020,11.
(3)Zhou Irene,Digital Labour Platforms and Labour Protection in China,ILO Working Paper,2020,11.
(1)张成刚:《共享经济平台劳动者就业及劳动关系现状——基于北京市多平台的调查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2)郑广怀等:《“平台工人”与“下载劳动”:武汉市快递员和送餐员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预印本)。
(3)张成刚:《共享经济平台劳动者就业及劳动关系现状——基于北京市多平台的调查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4)《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文摘报》,2020年9月12日第1版。
(1)张扬波:《熟悉的陌生人——快递员的日常工作和劳动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92-195页。
(2)Anthony Kalamar,Sharewashing is the New Greenwashing,http://www.opednews.com/articles/Sharewashing-is-the-New-Gr-by-Antho ny-Kalamar-13 0513-834.html,May 13,2013.
(3)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国办发[2020]27号)、《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发改高技[2020]1157号)。
(4)参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0]22号)。
(1)班小辉:《“零工经济”下任务化用工的劳动法规制》,《法学评论》2019年第3期。
(2)参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872号(社会管理类211号)提案的答复》(人社提字[2019]71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282号(社会管理类373号)提案的答复》(人社提字[2020]84号)。
(3)参见《江苏省劳动人事争议疑难问题研讨会纪要》(苏劳人仲委[2017]1号)。
(4)参见《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若干意见> 的通知》(粤高法发[2018]2号)、《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疑难问题的解答》(粤高法[2017]147号)。
(1)参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376号(社会管理类106号)提案的答复》(人社提字[2018]38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872号(社会管理类211号)提案的答复》(人社提字[2019]71号)。
(2)参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若干措施的通知》(冀政办字[2020]162号)、《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实施办法》(京人社就发[2020]19号)。
(3)参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20]89号)。
(4)参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872号(社会管理类211号)提案的答复》(人社提字[2019]71号)。
(1)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38号)。
(2)Zhou Irene,Digital Labour Platforms and Labour Protection in China,ILO Working Paper,2020,11.
(3)参见《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8号)。
(1)参见《关于本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若干问题的通知》(沪人社养发[2013]22号)、《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服务管理办法(试行)》(2020年)。
(2)参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国情研究中心:《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医保参保状况调查报告》,2019年。
(1)参见《潍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通知》(潍劳社办[2009]11号)。
(2)参见《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关于印发 <关于单位从业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等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试行)> 的通知》(2020年12月31日)。
(3)参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二十条措施的通知》(鲁政办发[2020]19号)。
(1)参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吴江区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办法(试行)的通知》(2018年3月9日)。
(2)参见《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优化新业态劳动用工服务的指导意见》(浙人社发[2019]63号)。
(1)Konkolewsky Hans-Horst,"Digital Economy and the Future of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2017,65(4).
(2)Kennedy Joe,"Three Paths to Update Labor Law for the Gig Econom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2016,18.
(3)娄宇:《平台经济从业者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法学研究》2020年第2期。
(4)鲁全:《生产方式、就业形态与社会保险制度创新》,《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5)郑功成:《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社会保障评论》2021年第1期。
(6)郑功成:《中国养老金:制度变革、问题清单与高质量发展》,《社会保障评论》2020年第1期。
(7)何文炯:《数字化、非正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评论》2020年第3期。
(1)鲁全:《生产方式、就业形态与社会保险制度创新》,《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2)王全兴:《劳动法(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7年,第68页。
(3)Carles Muntaner,"Digital Platforms,Gig Economy,Precarious Employment,and the Invisible Hand of Social Cla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201 8,48(4).
(4)Konkolewsky Hans-Horst,"Digital Economy and the Future of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2017,65(4).
(1)Stuart Adam,et al.,"Tax,Legal Form and the Gig Economy," in IFS Green Budget,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2017.
(2)参见《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9)沪02民终3226号民事判决书》。
(3)鲁全:《生产方式、就业形态与社会保险制度创新》,《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4)何文炯:《数字化、非正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社会保障评论》2020年第3期。
(5)参见 ILO,Non-standard Employment around the World:Understanding Challenges,Shaping Prospects,Geneva,2016.
(1)Konkolewsky Hans-Horst,"Digital Economy and the Future of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2017,65(4).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F249.2;F842.61
引用信息:
[1]汪敏.新业态下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的检视与选择[J],2021,5(03):23-38.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社会法系列研究”(18@ZH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