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 0 | 1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逐步缩小低保标准城乡差距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全国300多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统计方法考察我国城乡低保标准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使用面板Tobit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序维度上,低保标准逐步从城乡有别走向城乡一体化,且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但进度有所放缓;空间维度上,邻近城市的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存在正相关性、溢出效应明显、聚集态势显著。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水平的提升与邻近城市间的“福利竞争”是推动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其中,共享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东部、中部地区,“福利竞争”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地方财政自给能力能够强化共享发展的正向作用,稀释“福利竞争”的影响。未来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完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形塑良性“福利竞争”关系,提升社会救助公平性;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Abstract:Narrowing the urban–rural gap in subsistence allowance standards(SAS) is a key step toward equalizing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over 300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cross China, this study employs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s to examin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rural SAS. It then uses a panel Tobit model and a moderation model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tandard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over time, SAS have gradually shifted from a dual-track system towar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ith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steadily increasing, albeit at a slower pace in recent years.Spatiall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spillover effect, and clustering trend in the integration of SAS among neighboring cities. The enhancement of shar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welfare competition" between neighboring cities are identified as key drivers of this integration. Specifically, the positive effect of shared development is more promin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while welfare competition exerts greater influence in western regions. Moreover, stronger local fiscal self-sufficiency amplifie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shared development and weakens the effects of welfare competit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institutionalizing SAS adjustment mechanism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shared development, fostering healthy welfare competition to improve the fairness of social assistance, and optimizing 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s to prioritize livelihoods and social well-being.
(1)李实、杨一心:《面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逻辑与路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2期。
(2)张明、张兴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来自2013-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家》2023年第6期;祝毅:《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中国现状与实现路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3)梁波:《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举措》,《理论探讨》2018年第4期。
(4)项继权:《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1)张浩淼:《以高质量社会救助制度筑牢共同富裕底板》,《学术研究》2022年第9期。
(2)吕学静、杨雪:《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基于消费视角的省级面板数据》,《人口与发展》2022年第2期。
(3)王强:《共同富裕进程中低保标准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及区域均衡化评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
(4)根据民政部公布的《2023年、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5) 2021年,安徽省芜湖市将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742元/人·月,实现了城乡统一、全市一体;2024年,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850元/人·月和830元/人·月,转向了城乡有别。
(6)符华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李薇:《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构体系的整合》,《探索》2013年第5期。
(7)蒋卓余等:《共同富裕背景下低保标准的统筹协调策略》,《东岳论丛》2025年第2期。
(8)祝建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目标驱动、制度原则与路径构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7期。
(9)杜志雄、王瑜:《兜底保障体系衔接转型的关键挑战与战略举措》,《改革》2023年第11期。
(10)郭忠兴:《从相邻到反转:低保“悬崖效应”及其形成机制探究》,《社会保障评论》2023年第1期。
(11)刘璐婵:《从设立到并轨:农村低保的政策效应研究》,《社会保障评论》2023年第6期。
(12)王国洪、杨翠迎:《“低保”需求与供给错位了吗?》,《西北人口》2016年第5期;曹艳春:《1998-2009年我国36个城市“低保”标准变化及保障力度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第12期;Yu Guo,et.al.,"Local Policy Discretion in Social Welfare:Explaining the Subnational Variation in the De Facto Poverty Line in Urba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2022,249;Charles C.Brown,Wallace E.Oates,"Assistance to the Poor in Federal System,"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7,(3).
(1)李鹏:《挤出还是促进--地方财政分权、市场化与低保救助水平差异》,《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肖萌、李飞跃等:《城市低保支付水平的影响因素》,《城市问题》2017年第11期。
(2)王燊成、秦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空间差异与一体化》,《学习与实践》2022年第11期。
(3)陈蔡春子、林万龙:《发展能力、社会压力与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4)安秀梅等:《财政分权、官员晋升激励与区域共享发展》,《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年第4期。
(5)王蕾等:《城乡共享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经济纵横》2012年第7期。
(6)根据2015年和202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得出。
(7)丁建定:《试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思想》,《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2期。
(1)岳经纶:《香港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内地的借鉴》,《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杨穗:《低收入群体增收与福祉改善的保障路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4期;崔群、赵立波:《后疫情时期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研究》,《学术探索》2021年第12期;关信平:《我国低保标准的意义及当前低保标准存在的问题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2)郑功成:《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社会保障评论》2021年第1期。
(3)周黎安:《相对绩效考核:关于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究》,《经济学报》2005年第1辑;徐现祥、王贤彬:《晋升激励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级官员的证据》,《世界经济》2010年第2期。
(4)何艳玲、李妮:《为创新而竞争:一种新的地方政府竞争机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陈钊、徐彤:《走向“为和谐而竞争”:晋升锦标赛下的中央和地方治理模式变迁》,《世界经济》2011年第9期;赵永辉、罗宇:《中央绩效考核与地方民生治理:迎风而动还是岿然不动》,《世界经济》2022年第10期。
(5)朱建军、张蕊:《经济增长、民生改善与地方官员晋升再考察--来自2000-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6期。
(6)参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24]16号)。
(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王强:《福利供给视角下地方政府的低保纳保逻辑--基于A省低保“标提围扩量减”治理困境的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25年第2期。
(2)根据民政部公布的《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3)刘树鑫:《地方财政自给与民生性支出偏向: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中国行政管理》2021年第9期;宋佳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供给与受益二维视角--兼论转移支付与财政自给率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1) Chenhong Peng,Julia Shu-Huah Wang,"Local Integration of Urban-Rural Social-assistance Programmes in China:What Are the Driving Forces?"The China Quarterly,2023,256.
(2)陈帅飞:《地方政府民生政策执行偏差的影响因素与调适路径》,《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
(3)借鉴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常见做法,本研究主要使用每年4季度低保标准作为年度数据。
(4)王燊成、秦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空间差异与一体化》,《学习与实践》2022年第11期;陈蔡春子、林万龙:《发展能力、社会压力与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5)刘靖、陈斌开:《房价上涨扩大了中国消费不平等吗?》,《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4期。
(6)杨碧云等:《数字经济对共享发展影响的微观经验证据:基于消费不平等的视角》,《国际金融研究》2022年第10期。
(7)郑瑞坤、向书坚:《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种测度方法及应用》,《财贸研究》2018年第4期。
(8) Xufeng Zhu,"Mandate versus Championship:Vertical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Diff usion of Innovation in Public Services in Authoritarian China,"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14,(1);Shih-Jiunn Shi,"Social Decentralization:Exploring the Competitive Solidarity of Regional Social Protection in China,"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2017,(1).
(9)朱旭峰、赵慧:《政府间关系视角下的社会政策扩散--以城市低保制度为例(1993-1999)》,《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1)主要是安徽省芜湖市、宣城市等城市。
(1)在进行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之前,首先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VIF)的平均值为2.28,最大值为3.42。根据判断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标准:同时满足平均的VIF大于1与最大的VIF大于10两个条件,得出数据不存在多重共线问题;模型一、模型二和模型三分别为GLS模型、随机效应Tobit模型和加入时间效应的随机效应Tobit模型。在Tobit模型等非线性模型中,估计量β与潜变量y*是线性关系,可以作为潜变量y*的边际效应,但与被解释变量是非线性关系,所以无法作为被解释变量y的边际效应。但是,估计量β的符号与偏效应是一致的。基于此,进一步计算了解释变量在平均值处的处理效应。
(1) 2008年,全国地级市城乡低保标准比值普遍在1-6.5之间,而西藏那曲市、阿里地区、拉萨市、昌都市、山南市、日喀则市、林芝市分别为10.38、10.38、10.00、9.62、9.62、9.62、9.62。
(2)林闽钢:《脱贫攻坚:一种中国特色的大规模贫困治理方略》,《治理研究》2024年第6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32.1
引用信息:
[1]张亚玲.中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差距、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社会保障评论,2025,9(04):74-89.
基金信息: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供需匹配视角下河南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2024CSH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