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3, v.9 128-145
中国现代慈善事业之特色:刚性、韧性与可塑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体系建设研究”(23&ZD181);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慈善市场的失衡与矫治”(21FGLB066)
邮箱(Email):
DOI: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卓越成就促使各领域积极探寻特色发展路径,现代慈善事业走特色发展之路也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慈善特色发展实践在“什么是特色”“如何判别一个国家、地区或领域的慈善事业有没有特色”“怎样有效发展特色”等基础问题上还存在困惑。现有研究不仅没有充分回答这些关键问题,还呈现出泛化、表层化以及异化倾向。从语义层面分析,“特色”兼具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种词性,分别对应特色的三重属性。作为客观存在状态的名词“特色”,并非泛指所有的“特别”,是特色刚性的体现;作为稳定特性表征的形容词“特色的”,是特色持续积累的成果和特色韧性的体现;作为动态演化过程的动词“特色化”是慈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彰显了特色的可塑性。聚焦特色的刚性、韧性与可塑性,有助于明晰特色边界、特色的状态实现与持续的内在支撑,以及特色化的实质与原动力。特色的刚性涵盖性质、层级、内容和程度四个方面,特色的韧性源于内生性(内生特质)、特定性(特定道路)与发展性(动态调适)的共同作用,而特色的可塑性表明特色化是精细化推进科学化的过程,原动力来自慈善认知能力的持续提升。

Abstract:

The suc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couraged various sectors,including philanthropy, to pursue distinctive development paths. While it is widely agreed that modern Chinese philanthropy should develop with unique national features, confusion remains over what constitutes such characteristics, how to identify them, and how to develop them ef fectively. Existing research often lacks depth and tends toward overgeneralization or distortion. Semantically, the term "characteristic" functions as a noun, adjective, and verb—reflecting three core dimensions. As a noun,it signifies an objectively existing feature, showing rigidity; as an adjective, it denotes stable,accumulated traits, reflecting resilience; as a verb, it refers to an ongoing shaping process by philanthropic actors, highlighting plasticity. Focusing on these three dimensions helps define the boundaries of characteristics, explain how they take shape and persist, and reveal what drives the process of characterization. Rigidity involves nature, level, content, and degree; resilience stems from endogeneity, specificity, and adaptability; plasticity highlights a process of refinement and scientific grounding, driven by enhanced cognitive capacity in philanthropy.

参考文献

(1)根据2024年11月1日的中国知网标题检索,标题中包含“特色”的文献达334483篇,是包含“现代化”(163430篇)文献的两倍多,也多于包含“高质量”(194389篇)的文献。

(1)宫蒲光:《关于走中国特色慈善之路的思考》,《社会保障评论》2022年第1期。

(2)郑功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论纲》,《社会保障评论》2024年第1期。

(1)郑功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论纲》,《社会保障评论》2024年第1期。

(2)郑功成:《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公益研究》2025年第1期。

(3)宫蒲光:《关于走中国特色慈善之路的思考》,《社会保障评论》2022年第1期。

(1)吴宏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路径》,《东南学术》2016年第1期;李海峰、周青:《“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回顾与前瞻”理论研讨会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

(2)彭柏林、陈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治理的经验与展望》,《伦理学研究》2021年第2期;罗叶丹、邓国胜:《共享理念视角下中国特色慈善理论的逻辑理路》,《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张波:《政治、慈善与权利:中国特色残疾人福利权的历史演进与科学体系》,《社会政策研究》2020年第1期。

(3)王银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建构的伦理反思》,《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9期。

(4)孙芳芳:《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理论溯源与现实建构》,《理论观察》2020年第11期;安连朋:《刍议中国当代特色慈善文化》,《学理论》2014年第25期。

(5)吴宏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路径》,《东南学术》2016年第1期。

(6)孙芳芳:《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理论溯源与现实建构》,《理论观察》2020年第11期。

(7)“五个以”: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坚持人民至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鲜明主题,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重要原则,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基本路径。参见钟新平:《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遵循》,《中国社会保障》2024年第3期。

(8)彭柏林、陈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治理的经验与展望》,《伦理学研究》2021年第2期。

(1)刘永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异化与回归》,《教学与管理》2015年第34期;唐汉卫:《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几个误区》,《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5期。

(2)杨方方:《社会保障的力量传导与质量提升——兼评“福利病”论调》,《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3)郑秉文:《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保障》2012年第11期。

(1)魏雅华:《“中国特色”与“伪中国特色”》,《经营管理者》2007年第1期。

(2)赵敬丹、张帅:《中国公益慈善教育的未来走向》,《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3)杨方方:《慈善力量传递中的义和利:相融与相生》,《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4期。

(4)杨方方:《慈善文化与中美慈善事业之比较》,《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潘晓凌、成希:《“感恩的心”是什么样子》,《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8日第A5版。

(2)杨方方:《社会保障的力量传导与质量提升——兼评“福利病”论调》,《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1)王芳:《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40讲》,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第14页。

(2)王芳:《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40讲》,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第15页。

(1)张奇林:《共同富裕目标下慈善事业的使命担当与发展路径》,《社会保障评论》2023年第3期。

(2)杨方方:《慈善事业现代化中数字技术应用的偏离与矫治》,《社会保障评论》2024年第1期。

(3)史迈、安姗姗:《从评价到对话:构建新的国别慈善样态描述框架》,《中国非营利评论》2021年第1期。

(1)叶晓君:《技术神话光环下的中国慈善公益》,《文化纵横》2018年第5期。

(2)杨方方:《慈善事业现代化中数字技术应用的偏离与矫治》,《社会保障评论》2024年第1期。

(3)史迈、安姗姗:《从评价到对话:构建新的国别慈善样态描述框架》,《中国非营利评论》2021年第1期。

(1)杨方方:《慈善力量传递中的义和利:相融与相生》,《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4期。

(2)杨方方:《慈善事业现代化中数字技术应用的偏离与矫治》,《社会保障评论》2024年第1期。

(1)[英]查尔斯·汉迪:《空雨衣:个人与组织的精准定位》,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第46-47页。

(2)朱健刚:《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30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32.9

引用信息:

[1]杨方方.中国现代慈善事业之特色:刚性、韧性与可塑性[J].社会保障评论,2025,9(03):128-145.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体系建设研究”(23&ZD181);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慈善市场的失衡与矫治”(21FGLB066)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