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引排行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评估与政策思路
郑功成;多层次化是各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取向,也是我国早已明确的改革目标。然而,理论上还存在着认识误区,如将其局限于养老金体系多层次化,或将应先后有序的层次性代之以平行的"多支柱"概念等。当前,中国多层次化目标虽已明确但发展理念依然模糊,相关政策渐成体系而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法定保障层次独大而非法定保障层次严重滞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虽有积极性但发育不良且难担重任。因此,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亟待统筹规划与分层分类协同推进,尽快优化并实现法定保障制度定型且全面覆盖是前提,合理设计多层次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定位是关键,而重点任务则是理性有序地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骨干项目的多层次化。
相对贫困的理论与政策聚焦——兼论建立我国相对贫困的治理体系
林闽钢;贫困一直是世界各国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需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一战略转换背景,从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关系入手,围绕相对贫困内涵的争论,聚焦我国相对贫困的表现形式,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建立相对贫困治理体系的建议。在机制上,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的作用,建立相对贫困人口发展的基础性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促进"的贫困治理的整体性机制;建立干预代际贫困传递的阻断性机制。在具体措施上,围绕低收入家庭,要建立生活负担减免制度;健全以生产帮扶和就业帮扶为主的专项援助制度;按需救助,对低收入户开展"救助会诊";建立相对贫困家庭陪伴式服务制度。
新业态下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的检视与选择
汪敏;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零工经济已经成为日益普遍的新业态。新业态经营模式的特殊性导致新就业形态中从属性劳动关系模糊化,进而使从业人员游离在劳动法调整范畴之外,其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权益受到直接影响。只有放弃传统劳动关系的路径依赖,以守正创新的思路重塑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才是应对新业态发展对劳动力市场挑战的最佳选择。
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
郑功成;社会保障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国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更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支柱和国家现代化的标配。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亦须全面进入成熟、定型发展的新阶段,并承担起更加重大的责任与使命。当前特别需要客观评估已经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矫正工具理性泛滥、价值理性不足的思维定势,面向2035年树立战略思维、系统谋划、高效协同的新观念,以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追求目标,在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中国国情、确保制度统一与规范、落实共建共享与精准施策的原则下,全面优化现行制度安排,加快步入法治化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成,不仅能将全体人民引入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而且可以为人类发展贡献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文明。
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发展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
马馼;秦光荣;何晔晖;王乃坤;李路;郑功成;于建伟;刘新华;朱恒顺;杜榕;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发展老龄事业任重道远。在国家发展养老服务业中,应当优先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并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同时,还迫切需要理性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数字化、非正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何文炯;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非正规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这个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再度成为热点。尽管政府很努力,但我国面向就业者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一直不高,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情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而需要重新审视传统俾斯麦社会保障模式的适用范围。在数字化背景下,必须更加注重社会保障权益的公平性、社会保障责任的清晰度和社会保障技术的先进性。因此,要从整体上构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造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
中国养老金:制度变革、问题清单与高质量发展
郑功成;中国养老金制度经过近30多年来的深刻变革,从自我封闭的单位保障制走向开放式的社会保险制、从少数人的专利发展成为全体老年人的共同福祉、从单一责任主体走向多方分担责任、从单一层次走向多层次化,成为惠及所有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符合全球养老金制度发展的潮流与客观规律。但目前存在的理论认识误区、制度不统一、政策参数僵化、补充层次缺失及其导致的筹资失衡、待遇不公、预期紊乱、可持续性弱化和社会风险累积等问题正在日益显性化。这表明其仍是质量不高的制度安排。因此,中国养老金制度亟待走出逻辑混乱的思维定势与传统的路径依赖,通过明确公平建制理念、加快制度统一步伐、调适筹资责任分担机制、赋予相关参数弹性空间、理性推动多层次化等举措来为参与主体各方提供清晰稳定的预期,实现制度定型和高质量发展。
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及其满足策略研究
侯冰;准确识别老年人服务需求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础性环节。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由于服务精准性欠缺、供需错位等问题,导致有效需求难以满足、潜在需求难以释放和服务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其关键原因之一,是尚未突破原有"需求"的解释框架,忽略了"需求"所蕴含的"依赖性-期待性"内在构成,造成需求识别的偏差。依据"需要-想要"的形态分析,发现当前老年人服务需求在整体层面存在"需要-想要"的失衡,并呈现突出的需求层次性、动机差异性特征;群体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梯次性变化,且存在不同形式的区域性差异。建议以"依赖性"为标准,提升服务对象的靶向精准、服务内容的识别精准和供需匹配精准,并依据"短期-长期"两种路径保证优先满足策略的实现。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李实;朱梦冰;詹鹏;近年来,中国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处于高位水平。作为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与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改观这种状况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基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2013年的居民收入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缓解贫困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经过税费和各社会保障项目的调节后,2013年全国居民市场收入差距下降了约11%。分城乡来看,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在城市地区更为明显。分年龄组来看,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效果主要是通过就业人群与退休人群间的收入转移实现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处于改革与发展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保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果,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不仅要实现制度的全覆盖,而且要减少同一种保障制度中不同人群的差异性。
低收入群体共同富裕问题研究
杨立雄;我国已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低收入群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但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仍然较为艰难,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实现低收入群体的共同富裕,需要大幅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逐步缩小低收入群体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帮低收入群体"挣钱",即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其劳动参与率;二是替低收入群体"省钱",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减轻低收入群体在医疗、生活照料、住房等方面的刚性支出;三是给低收入群体"发钱",即改进低保制度,建立最低养老金制度、家庭津贴制度,加大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收入保障力度。